熱點資訊
-
努力與幸運
2022-06-23
-
守得初心綻芳華
2022-06-29
-
一三一公司 開展“安全生產月”警示教育培訓活動
2022-06-17
-
搭起“連心橋” 辦好“貼心事”
2022-06-21
-
繪就青春萬卷圖
2022-06-16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10月26日,由陜西省煤田地質集團有限公司與西安科技大學聯合主辦的“富油煤綠色低碳開發學術會議暨第六屆綠色勘查科技論壇”在西安順利召開。
中國工程院邱愛慈院士、王雙明院士、李寧院士作特邀報告,中國工程院彭蘇萍院士、趙文智院士出席會議。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許秋雯,陜西省能源局副局長蔡選良出席并講話。陜投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趙軍,西安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鄧軍致歡迎辭。陜投集團副總經理、陜煤地質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謝輝主持開幕式。
本次學術論壇還邀請了陜西省國資委創新工作處處長鄭玲、陜西省煤炭工業協會會長朱周岐、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院長侯登峰、陜投集團副總經理毛冬紅等領導嘉賓出席會議。陜煤地質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董衛峰,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馮西會、韓志雄、姬永濤參加會議。
謝輝首先對出席學術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開發富油煤對緩解我國緊張的油氣資源供應局勢,實現煤炭綠色開發和低碳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年1月15日,由陜煤地質集團歷時三年研發的富油煤原位熱解開采先導性試驗成果在榆林對外發布,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相關部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舉辦本次論壇旨在聚焦前沿理論與技術,共同推動富油煤高效開發利用技術,構建富油煤開發利用大產業格局,為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趙軍在致辭中指出,作為陜西省重要能源企業,陜投集團近年來圍繞落實能源保供,積極踐行“雙碳”戰略,形成了“風光水火儲”全業態的能源業務布局。陜煤地質依托自然資源部煤炭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在煤系礦產資源精細勘查、礦井地質服務、生態治理修復以及清潔能源領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持續突破,在陜投集團現代能源產業集群建設中發揮了“內腦”和“先行軍”作用。特別是成功提取全球第一桶原位熱解煤焦油,在煤炭行業具有里程碑意義。他表示,要以學術交流為契機,通過技術交流促進技術革新,為持續推動我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為國家清潔能源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鄧軍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西安科技大學聚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扎實推進“雙一流”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他表示,富油煤的綠色低碳開發已經成為新時代能源領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本次科技論壇設置了富油煤精細勘探與評價技術、原位熱解選區地質評價技術等7個報告主題,將對我國富油煤產業的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希望通過本次會議,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為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許秋雯在講話中指出,陜西作為我國能源大省,富油煤資源豐富,推動富油煤開發利用,既是實現煤炭清潔低碳發展的新路徑,也是增加國內油氣供給、緩解油氣對外依存度的戰略選擇和有益補充。陜煤地質集團打通富油煤地下原位熱解采油工藝,實現煤田采油從“0”到“1”的突破,為煤炭資源低碳開發利用探索了一條新的路徑。她強調,要充分利用西部地域資源優勢,做好清潔能源就地轉化與富油煤資源原位熱解開采多元耦合科技攻關,推進實現富油煤工業化開發,為國家能源安全做出科技領域的貢獻。
蔡選良在講話中指出,近年來我省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關中能源接續區和陜南綠色能源區為依托,積極引領和助力化石能源清潔綠色低碳發展,為實現能源強省目標以及建設西部強省做出更大貢獻。他表示,希望陜煤地質集團充分利用當前國家能源政策形勢和行業發展機遇,建成國內首個煤炭地下原位熱解先導試驗示范工程,形成一套煤炭安全綠色開采和高效清潔利用技術新體系,打造陜煤地質集團響亮名片。
開幕式后,邱愛慈院士圍繞“可控沖擊波支持富油煤傳熱傳質研究”作特邀報告,就可控沖擊波的技術原理及技術在煤礦瓦斯治理、非常規油氣增滲增產、富油煤原位熱解開發等多場景的應用前景,展示了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王雙明院士作了題為“富油煤主要特點與綠色低碳開發”的特邀報告,就富油煤的油氣資源屬性和發展規劃做了詳細介紹和專業解析。李寧院士在“井場二維核磁測量煤焦油產率的方法原理及最新裝備”特邀報告中,聚焦富油煤的二維核磁識別技術,圍繞富油煤的快速識別與預測提出意見建議。
會上,還有來自陜煤地質集團、西安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西安石油大學的十五位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研究領域,就富油煤資源的地質特征、催化熱解、油氣產出機理等高效開發利用關鍵技術及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等問題建言獻策。
本次論壇由自然資源部煤炭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陜西省煤炭綠色開發地質保障重點實驗室、《煤田地質與勘探》期刊編輯部承辦。有來自吉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等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300余位學者參加論壇。